政法大學學生每周做志愿服務 8年代寫3萬多起訴書
來源: 新京報 | 2016-01-03 11:15:51
0
2015年12月29日,大學生志愿者王書君(右一)、戰璐璐(右二)和同學們一起在西城區人民法院做法律援助工作。新京報記者 吳江 攝 大學生志愿者法院服務團隊 年齡:23歲左右 社區:西城區人民法院 &ldquo
2015年12月29日,大學生志愿者王書君(右一)、戰璐璐(右二)和同學們一起在西城區人民法院做法律援助工作。新京報記者 吳江 攝
大學生志愿者法院服務團隊
年齡:23歲左右
社區:西城區人民法院
“聽說西城法院可以免費代寫起訴書,我一大早就從其他區縣趕過來咨詢。”去年12月29日,西城法院訴訟服務大廳,一位四十歲左右的大媽,帶著一包裹的材料,匆匆趕來,將材料擺放到桌子上,開始向大學生志愿者咨詢。
在訴訟大廳的左側空處,一個約兩米高的展覽牌上,寫著“大學生志愿者服務基地”,四名大學生坐在拼接的長桌后,為四名當事人解答法律問題。
2008年,西城法院與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,合作成立了這個大學生志愿者服務基地,每天有3到4名在校法學研究生為群眾提供法律咨詢、代擬訴狀等志愿服務,成立以來,共接待群眾咨詢48555人次,代寫起訴書35533份。
“我們每天會遇到很多的當事人,可能只是很小的起訴案子,但對于每一個當事人來說,都是焦急關注的大事。能幫多少,我們就會盡力幫多少。”王書君是志愿者中的一員,回想自己三個月的志愿活動,她這樣說道。
耐心傾聽 用專業知識解答
從2015年10月份開始一直到年底,每個周二,22歲的學生王書君,推掉所有的課外活動,在6點多起床,拿上提前充足電量的手機,趕往西城法院。
8點半,王書君和其他三位同學一起,在西城法院訴訟服務大廳一側的服務臺入座,開始自己一天的志愿服務工作。
志愿者的服務臺很簡單,幾張桌子,幾把椅子,加上紙筆,就是全部。作為法律專業學生,王書君早早通過了司法考試。志愿活動,就是將法律知識,用到現實法院的立案與咨詢中。
周二是法院的信訪日,王書君會遇到很多情緒激動的當事人,從早上入座開始,一天基本都不得停歇,一位大爺帶著資料趕來咨詢,但由于年紀較大,語言吐字不清,王書君側著身子,和大爺保持很近的距離傾聽。
一個咨詢結束后,花費了近1個小時的時間,王書君在白紙上列出大爺所敘述的重點,然后開始用手機查詢案由所對應的糾紛條規,確定后將內容謄抄到起訴書上。大爺拿著起訴書,對著王書君感激地笑笑,就匆匆前往導訴臺準備取號立案。
這樣的當事人,王書君每天能遇到近10個,根據案情的復雜程度,和當事人的表達程度,每一次的解答時間在幾十分鐘到幾小時不等,甚至有當事人咨詢整個下午。
“我們用專業的知識來解答,更需要一種服務的耐心去傾聽。”王書君這樣認為。
確定案由 免費代寫起訴書
和王書君一樣,西城法院的大學生志愿者們,每一個工作日,在法院提供法律咨詢,其中最主要的工作,可能就是給當事人免費代寫起訴書。
原告、被告、案由、訴訟請求、事實和理由……這是一份起訴書的重要組成部分。怎么寫起訴書,可能是困擾很多案件當事人最初的問題。
“‘案由’,不是隨便填的,法院有一個整套的糾紛條規,需要根據條規來寫。‘案由’寫好了,立案法官可據此分配相應法官。”戰璐璐也是志愿者之一,面對幾百個糾紛條規,為保證準確,每次都會通過手機查詢確定。
除去“案由”,很多當事人往往學歷不高,或者不懂得如何歸納表述,這時候就需要通過當事人的口頭敘述,幫助寫好整份起訴書。
“有時候他們不太明白哪些話在法律上是有用的,比如說被打,有的當事人會訴說‘我哪里疼……’但法律關注的是:你被打時,有沒有錄像證明,有沒有診斷證明。”戰璐璐舉例說,自己的工作是通過專業知識,把他們所說的事,濃縮成法律上的結論,再寫出訴求。
用心疏導 換來感激和信任
對于每一個大學生志愿者來說,選擇來西城法院的理由都很簡單。“學以致用”,將自己的專業知識用到社會實踐中,接觸最基層的當事人和社會案件,幫助別人的同時,也提高自己。
志愿服務的時間久了,遇到的案子多了,志愿者們才慢慢發現,很多前來尋求幫助的當事人,更多的不是為了起訴,只是因為自己遭受的問題,面對生活的不滿,尋求訴說和傾聽。
在王書君的記憶里,一位已經70多歲的當事人讓她印象深刻。
“老人不是為自己來的,是為自己孫女的撫養權來的。”王書君敘述道,老人的兒子和兒媳因女方過錯離婚,孫女被兒媳帶回娘家,可她平時工作忙難以照管孩子。由于兒子內向,老人前往法院,希望要回孫女的撫養權。
“兒子離婚給老人帶來了很大的傷害,整個人顯得很焦慮,訴說時,時不時擦著眼角的淚水。”王書君回憶道,由于是家庭糾紛,最后建議老人先去進行調解。
老人咨詢的過程持續了一個多小時,說案情,也說兒子和兒媳的瑣事,說自己對孫女的擔憂,王書君一直保持耐心傾聽著,“希望老人通過訴說,至少得到心理上的安慰。”
在志愿者的眼里,自己的專業和實踐能力有限,這種情緒的疏導,是自己在用心去幫助每一個當事人。而這種“用心”,換來的,也是當事人的感激和信任。
“因為我們是每周固定一天來法院工作,所以有當事人信任我們時,就會每周只選擇這一天來法院。”志愿者陳潔說道,我們和法官不同,法官更多的在問,而我們更多的在聽。
服務8年 無報酬且辛苦
事實上,在陳潔和王書君之前,大學生志愿者“常駐”西城法院,已有8年時間,中間從未間斷。
2008年,西城法院與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,合作成立了這個大學生志愿者服務基地,每天有3到4名在校法學研究生為群眾提供法律咨詢、訴訟指導、代擬訴狀等志愿服務。成立以來,共接待群眾咨詢48555人次,代寫起訴書35533份。
學校每年會有專門負責的學生與法院進行對接,在學校的公示牌進行宣傳,招募大學生志愿者參加該項目,并進行前期的面試和選拔。
“我們每次會招募20個左右的研究生,需通過司法考試,每個學生要在法院志愿工作三個月的時間,每周一次。寒暑假期間也會有學生工作,但人數稍減。”大學生志愿者項目負責人吳家慧稱。
此外,除了在訴訟大廳的服務工作,也有部分學生志愿者在西城法院的“心理驛站”,工作的時間不限制在三個月,每周到法院三到四次,為當事人進行專業的心理疏導。
“其實法律專業的學生有很多實踐和實習的機會,很多是有報酬的。選擇這項志愿工作,都會告訴他們,這個項目是無償的,也很辛苦,但是可以幫助到很多基層的人,是一種公益服務活動。”吳家慧坦言道,和參與志愿工作的學生聊天時,最常聽到的幾個字是,“能幫到他們,很開心,很有成就感。”
榜樣說
我們想盡自己所有的能力去幫助別人,無論是代寫起訴書,還是給當事人分析案情,提供一些法律上的建議,又或者只是聽他們訴說痛苦。
本版采寫/新京報記者 左燕燕
相關閱讀
